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推薦
“2020民生示范工程”在京發布,寧夏西夏、紅寺堡、原州三區民生實事入選
發布日期:2020年12月23日 作者:政府辦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寧夏頻道
現場發布“2020年民生示范工程”和《2020中國民生發展報告》。
12月22日,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日報社舉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劉曉峰宣布論壇開幕并向獲獎單位代表頒獎。
論壇上,現場發布了“2020年民生示范工程”和《2020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寧夏銀川市西夏區老舊小區“七區合一”綜合改造、吳忠市紅寺堡區“135”基層社會治理、固原市原州區冷涼蔬菜“綠色銀行”助農增收三件民生實事,因思路新、做法實、效果好,社會影響佳、群眾滿意度高,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獲評“2020民生示范工程”。
入選“2020年民生示范工程”單位代表領受獎牌。
據介紹,“2020民生示范工程”是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組委會通過實地采訪調研以及公開征集,在全國范圍內收集了近千件民生實事案例,經網上公開投票后,由專家終審評出最具典型性和示范效應的65件入選并發布。2014年以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組委會已連續7年評選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身邊實事,在中國民生發展論壇推出年度“民生示范工程”。
吳忠市紅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右)參加論壇并交流發言。
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聯合有關機構共同主辦,來自全國90多個地市縣區的代表、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記者共300人參加論壇。
西夏區老舊小區“七區合一”綜合改造
銀川市西夏區是寧夏老工業基地,也是老工業企業家屬樓集中區,大部分小區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工業企業的改制和退出,老舊小區無產權單位管理,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又多為無物業小區,公共服務難以覆蓋,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無物業老舊小區管理難度極大,基層治理短板凸顯。
為徹底解決老舊小區改造難題,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西夏區立足實際,選定百合苑小區等7個小區作為老舊小區改造創新示范基地,以拆除、改造、合并作為整治無物業小區的“提速器”,堅持“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導向,采取“撤小并大”的方式加快整治無物業小區,推動老舊小區實現提質擴容,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環境。
“一是統籌資金實施系統化改造建設,二是統一規劃實施智慧化改造提升,三是黨建引領實施規范化管理服務。我們創新了老舊小區改造模式,將基礎設施薄弱、無物業管理、散居獨立的7個老舊小區實施‘拆小并大’,系統推動小區內外、地上地下、平面立面基礎設施聯動更新,實施智慧化綜合提升改造,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環境。”銀川市西夏區委書記劉虹介紹說。
紅寺堡區“135”基層社會治理
“135”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是在充分結合黨中央對基層社會治理要求和移民地區社會治理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主要是發揮網格化服務管理精準化、精細化、全覆蓋優勢,讓網格員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收集員、社會治安聯防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惠民便民服務員,及時及早發現問題,發揮區鄉村三級綜治中心這個社會治理大腦作用,實現快速響應、分層過濾、分流交辦和問題聯治,由下而上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協調解決各類難題。同時,以基層組織建設為引領、以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環境進行深層次、系統性、根本性的治理和改善。
“為解決移民群眾的社會融入問題,我們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上下功夫,扎實推進城鄉社會治理‘一張網’,狠抓區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推進政治引領、法治保障、自治強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發展的 ‘135’基層社會治理項目,基層社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我區連續3年被自治區命名為平安縣(區)。2019年,榮獲全國信訪‘三無’縣區,‘55124’規范村民代表議會制度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吳忠市紅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說。
原州區冷涼蔬菜產業助農增收“綠色銀行”
近年來,固原市原州區充分利用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產業,提高冷涼蔬菜產業的含“綠”量、產品含“金”量、科技含“新”量,推動了冷涼蔬菜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目前,建成高標準萬畝露地蔬菜基地4個、千畝基地10個、百畝旱作蔬菜覆膜集雨保墑示范基地2個,設施農業園區26個,帶動全區種植冷涼蔬菜22萬畝,蔬菜總產量82.5萬噸,實現產值13.4億元。
“蔬菜種植區域人均蔬菜收入達到了6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2%以上。如今,冷涼蔬菜已成為我們原州區的‘熱產業’和群眾增收致富的‘動力源’,被鄉親們贊譽為‘綠色銀行’。”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區委書記楊文說。